探索新生态设计理论 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时间: 2025-01-22 07:46:42 | 作者: 新闻中心
新生态设计理论是笔者在融合中国的水弹性城市理论与多年水弹性城市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具有全人类普世价值的第三代设计理论。该理论是对基于农业文明的中国传统设计理论(第一代设计理论)与基于工业文明的西方现代设计理论(第二代设计理论)的结合和升级,是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进入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通过中国雨水管理方案实践探索而来的一种全新设计路径。
当下,西方现代设计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应用进入瓶颈期,以新中式为代表的新设计方法正在酝酿、产生。笔者借着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城市建设的契机,在全国多个城市(不同气候、不同本底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以新生态设计理论为指导,进行了广泛的项目设计实践,实现了多要求达成、多问题解决、综合成本低、建成效果好的目标。现将探索实践成果,总结、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适地性,是新生态设计理论对西方现代设计理论的一个跨越式改变。西方现代设计理论基于工业文明,以现代工程科学为基础,因其标准化特征,具有非常好的普及性。虽然也会考虑不同的设计条件,但主要以局部为主。随工业文明的持续发展,人类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原来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已经没办法满足人类日渐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此时,就需要新的设计理论、新的设计方法来创造更美好的产品。始于水弹性城市因地制宜思想、基于中国实践经验的第三代设计理论——新生态设计理论,应运而生。
位于西北区域的某示范城市,以黄土沟谷地貌为主且黄土多具湿陷性,年降雨总量500毫米左右,年均降雨90场左右,但90%的降雨场次≤10毫米,暴雨常伴有大风和冰雹。作物生长季与降雨段基本重叠,平均2.33天降雨一次,基本满足作物生长需要。但10毫米以内的降雨,经常不产生径流,即使产生了径流,在管道内的流动性也不强,管道极易淤积。大雨时产生的径流常常带有大量树叶杂草和黄泥,降雨集中期时管道受杂物影响,过流能力容易不足因此导致路面积水,管道也容易积泥。作为河谷型城市,污水支管普遍较短,其日常流量常常不能形成连续的有效出流,有可能会出现污水管网堵塞的情况。严重湿陷性黄土与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绿地下凹本身就具有冲突性:常规的下凹,很可能会引起地基下沉;采用防渗措施的下凹,既不生态,造价又高。基于上述特征,笔者在具体设计中提出了以下适地性原则:一是当地的传统排水沟道具有比管网更大的优势,但需做改造,使其更具现代化;二是雨污合流效率更加高,可采用雨污合流+末端截流的形式;三是源头水土保持及山谷进水口的杂物控制构造很重要;四是浅表型下凹绿地(即有效下凹50毫米)是非常经济适用的。
任何设计,目的都是为人服务。随着经济发展,出行安全方便、视觉享受、居住舒适慢慢的变成了设计的标配,生态体验就成为了新时代人们的新追求。城市需要生态,乡村需要城市现代服务。城乡融合、双向奔赴,是新生态设计理论的核心载体。在城市中,既要有内河排涝通道,也要有城市绿道,还要规避带状空间对城市的物理分隔。笔者通过实践案例,摸索出新生态设计理论在城市生态需求满足方面的实现路径。
案例项目在城市核心地带,为雨水排水主通道,现状已形成一个天然的水渠,但水质较差,四周开发地块的雨水主管网已接入该水渠。水渠在主干道边,既是城市绿化带,也是河流用地。水渠的另一侧是临街底商。该案例需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发挥片区雨水主通道的作用;二是水渠为雨源型河道,一年内有一半时间无雨水,但水渠又较深,景观效果差;三是水渠既会割裂城市与商业的联系,较差的水质又会影响到商业的运营。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运用新生态设计理论的多目标、系统模块设计手法,巧妙地找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实现了平时降雨、景观绿带、商业运营和超标应急四合一的综合功能。首先,采用暗埋雨水管道的形式收集常规降雨,再将整个水渠作为城市绿化带、融合商业与城市主干道进行设计。考虑到片区出现地形上的低点,需要将该绿化带作为片区的排水通道,因而将绿化带设计成带状下凹形式,在遇到超过管网能力的降雨时,通过下凹空间,完成雨水的转输。在平时情况下,因水渠为城市绿带,避免了水质差对商业的影响,在实现了道路与商业连接的同时,下凹空间还可当作商业的延伸和周边居民休闲的场所,实现了平急两用、保障了商业的运营。通过该项目的排水干管+城市绿带+应急通道的复合设计,同时满足生态需求和功能需求。
适地性和生态体验是新生态设计理论的两个重要原则,在具体的项目中,至少要在三个方面完成突破:一是充分尊重标准的同时,在设计中“反标准”。尊重标准就是以标准规范的底层逻辑为设计的底线,“反标准”就是不要太在意标准规范的字面意义。二是突破项目边界开展分析,打破水利、市政、建筑的行业壁垒限制,实现水从源头、过程到末端以及应急的全面分析、全过程设计和计算标准的统一。核心是在城市和项目设计中,以水的完整汇水分区,而不是项目红线作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出发点,以水的治理效果为导向,通过整体系统的分析,建立城市和项目的设计方法。三是充分挖掘当地传统生存智慧,并融入设计。存在即合理,很多当地已形成的工程做法,都是经过无数次生存验证而形成的适地智慧。但同时也要看到,这些传统生存智慧,可能随时代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不能完全匹配时代和人们的需求,需要结合现代技术进行创新、升级、改造。
新时代,需要新的设计方法。“反标准”、打破行业壁垒和挖掘传统生存智慧都是与既有的设计方法相悖的操作,需要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和创新,从而找到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法,为城市的高水平发展贡献力量。对此,作者觉得应从三个方面,对行业进行培育:一是复合设计人才。此前,学校和设计院培养的设计师,基本都是单专业和单阶段的,习惯于边界性设计和标准化设计,行业需要按照“全科医生”的模式,培育“全能设计师”。二是取费标准。虽然国家已经取消了取费标准,但是政府项目基本还是沿用了以造价为基础的计费方式。而新生态设计理论形成的项目,不仅仅可以一钱多效,而且还实现了单位价值更高的目标,不可避免地,设计成本相应增加,但设计的取费还是按造价计费。这就导致了成本与收入的不匹配,从而让开展新生态设计理论探索的商业模式难以为继。行业需要逐步形成以绩效为考核标准的取费模式。三是项目生成环境。以新生态设计理论开展的项目,基本是以问题和效果为双导向的,也大多出现了跨部门和跨边界的需求,而以职能部门为管理单元的模式,大多分布在在职能部门的边界内,项目只有以政府或评价标准为主导,才容易生成和落地。
以海绵城市系统思维和中国实践为基础而成长的第三代设计理论——新生态设计理论,匹配了时代需要,满足了人民日渐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设计助力城市高水平发展的新路径。
天津市景观协会副会长、水弹性城市专委会主任、水弹性城市测评中心主任,“中国建设智库”专家,第三代设计理论——新生态设计理论的提出者和践行者,“新生态设计”与“大熊治水”品牌创始人。广泛参与全国各地海绵城市建设,为多个海绵城市试点示范项目提供了技术指导。
近日,全国城市更新工作部署视频会议在京召开。会议要求,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重要讲话精神,着力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进一步认识实施城市更新对于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助力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重大意义,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城市更新重点任务。
冬日的阳光下,位于贵州安顺的中铁二十三局黄百铁路红基隧道施工现场,挖掘机、运输车、装载机、混凝土泵车……各种机械的轰鸣声交织回响,戴着安全帽的工人来回穿梭,一派繁忙景象。
连日来,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沙面街道的大片郁金香盛开,色彩斑斓,美不胜收。“花海”与周边建筑相辉映,吸引众多游人前来赏花、拍照。
春节临近,四川、浙江、广东、江苏等地建设工地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迎新春活动,提前为建设者们送上节日的祝福。
中央政治局1月20日召开会议,审议《中央会听取和研究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和中央书记处工作报告的综合情况报告》《关于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的意见》。中央习主持会议。
1月14日上午,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隆重开幕,市长殷勇作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拼出“靠前”的结果 干出“为民”的担当——党的二十大以来湖北武汉硚口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综述
点亮“安居梦” 筑就“幸福家”——第二届“好房子·好社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研讨会召开